极速体育nba直播吧
产品中心

记者下井亲历吐鲁番坎儿井清淤全过程(组图)

来源:极速体育nba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4-01-16 06:03:09

  引言:有着“地下运河”之称的新疆坎儿井,在设施极其简陋的过去, 是如何挖出来的?其开凿和掏捞工艺,有着怎样的奥妙和保护价值?值此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工程进行时,本网记者专程赴吐鲁番乡村,到坎儿井掏捞现场探访这一堪比长城的伟大水利工程。

  亚心网(文/图 本网记者 钱毓 郭倩)“左脚踩稳,右脚打方向,不要乱晃!”62岁的努热丁?卡德尔一边叮嘱正在下井的卡哈尔,一边监督着另外两位也要下井作业的弟子们的准备工作。

  这是3月10日记者在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村的掏捞现场看到的一幕。担任该村掏捞队队长的努热丁?卡德尔,从事坎儿井掏捞已有33年,他正带领5位村民掏捞该村的“琼坎儿井”。正在作业的竖井位于村民阿布拉依明家的院子里,井深近10米。

  “琼坎儿井”汉语意思为大坎儿井,有260多年历史,长4000米。努热丁?卡德尔带领的掏捞队每天早晨9点半开始施工,晚上7点半或8点收工,他们已干了一个多月。预计还有一周就可以完成全部清淤工作。

  被称为“地下运河”的坎儿井,是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地形坡度,不用任何动力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孕育出了独特的吐鲁番绿洲文明。也因此被誉为吐鲁番人民的“母亲河”,“生命之泉”。历史上,新疆的坎儿井有1700多条,但目前有水坎儿井只剩下614条,年出水量3.01亿立方米,其中,吐鲁番地区有水坎儿井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坎儿井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2009年12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工程启动,对选定的30条坎儿井做全面掏捞清淤并维修加固。

  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所组成。地下含水层的水通过数公里长的暗渠,将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明渠,直至涝坝,供人畜和灌溉使用。地下暗渠一般距离地面数十米到数米不等。此次掏捞主要是在暗渠作业。掏捞队员下到一口口竖井里,对每一段暗渠进行清淤,以期疏通被淤泥堵塞的水流。

  为了真实地了解暗渠掏捞作业流程,当天下午四时,在得到了努热丁?卡德尔的同意后,记者下井体验清淤工作。当天,在“琼坎儿井”竖井底下作业的有卡哈尔、吐尔逊和艾拜尔三人。

  在努热丁?卡德尔的指导下,记者穿戴好安全帽和头灯,系好安全带,穿好工作服,左脚套进钢丝绳下端的一个脚蹬子里,在拖拉机的牵引下,缓缓下到10米深的竖井下。所有这些设备都是专门配备的。此前,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还为每个掏捞队员购买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春节前,该掏捞队已获7000元掏捞费。由于竖井井壁没有一点攀援之处,很难保持身体平衡,人在井中打转,身上很快沾满了泥土。面对黑黢黢的井底,记者不免紧张起来,双手紧拽钢丝绳,手勒得很疼。努热丁?卡德尔在上面叮嘱“不要乱动,用右脚点井壁打方向!”

  终于安全抵达井底,掏捞队员卡哈尔将我顺利接住。井下很暗,只能看清井口投射下来的直径不到1米的地方。由于地下温度比地面高出10度左右,里面水汽蒸腾,相机镜头很快一片迷雾。

  三名掏捞队员戴着头灯在暗渠里弯腰用铁锨清淤。暗渠高度约1.7米,宽80多公分。记者接过队员的铁锨,到水里捞淤泥。由于水的重量,铲一锹淤泥似乎要比平时多花好几倍的力气。因无法直立,工作起来格外累。拎桶往井口方向挪动时,人必须侧着身子在水中挪动。由于暗渠作业最费力气,所以,除了拖拉机司机外,所有人员轮流下井干活。

  将泥土装入皮桶后,再由滑轮钢丝绳吊到地面。皮桶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滴和泥沙往下掉。此时,安全帽和工作服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下午5时30分,这口竖井的掏捞作业完毕,掏捞队员依次脚蹬钢丝索套回到地面,移井架,压井盖、覆土,然后撤离,到院墙外另一口竖井作业。

  努热丁说,坎儿井从头到尾彻底掏捞,在他的记忆中这还是“头一次”。以前没有专项经费,每年只能掏捞二三百米。“说明国家对坎儿井的重视”。

  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局长王明军和记者说,这次掏捞,原则上哪个村的井由哪个村村民掏捞。目前,吐鲁番市已经获得掏捞费30万元。承包给了掏捞队,依据工程预算再给每条多少钱。每条井全部标号,依照方案造价,掏捞队队长上报人数,审核,,买保险。再通过邮局,给掏捞队队长办卡,做工资表,队员签字。一般一个掏捞队6~11人左右。有的6万,有的1万多元,“6米深以下暗渠与70米深以下暗渠取土价格肯定不一样”。

  恰特喀特乡琼坎儿村在修的坎儿井叫卡德尔坎儿井,有3.5公里长,有250年的历史。该村掏捞队队长邱井年说,这是一条泥沙坎儿井。“这种坎儿井容易塌方,因此,掏捞清淤的工程量要比其他坎儿井大得多。”经踏勘,这条坎儿井共有16个卡头塌方。为了观察暗渠塌方情况,掏捞队在第25眼竖井处开了一眼观察井。掏捞队发现,塌方造成的泥沙土将暗渠水流堵住达2米高。掏捞了1100米之后,出水量已由原来的日浇地5亩增加到日浇地10亩,水量增加了一倍。

  掏捞队队长阿布都热合曼?克里木和记者说,他干掏捞也有35年了。这几年因缺水,葡萄产量不高。这次全程掏捞清淤,“我们太高兴了!”他说,村里人还请掏捞队吃饭呢。掏捞队需要的木头、椽子、编织袋什么的,村民都主动拿来给他们用。老人说,去年12月份保护工程真正开始启动时,村民自发宰了一头羊,做了一大锅抓饭款待来宾。

  吐鲁番市亚尔乡水利所所长依明江和记者说,该乡农用、生活用水主要是依靠坎儿井、塔浪河和机井提供,其中坎儿井供水占到20~30%。“这些年坎儿井供水少,不足10%。”他认为,造成坎儿井水量减少甚至干枯,一是近二十年来机井大面积开挖,地下水位下降;其次是无人管理没有及时清淤堵塞了水流。

  吐鲁番市水利局一位负责这个的人说,这次掏捞完后,“预计坎儿井供水能恢复到20%左右。”

  有着30多年掏捞经验的邱井年说,掏捞是个玩命活。90年代之前,掏捞工具基本上还是传统工具,危险大,主要是依靠坎土曼、柳条筐、牛拉绳索、木头架子、清油灯(棉籽油)等。井下作业要时刻警惕掉碎土,因为很可能是要塌方。发现掉土时,人要向竖井口方向快速撤离。也要时刻关注煤油灯火苗的弯度。“如果火苗弯得特别大,可能是前方正在塌方吹来的风,所以必须赶快撤离。”

  1974年冬天,年轻的邱井年跟师傅在暗渠作业,发现在掉碎土,师傅急喊“赶快出来!”邱井年闻讯跑了出来。20秒后,一块2米长、50公分厚的大土块掉倾覆下来。“幸亏我师傅反应快,要不我就没命了!”

  掏捞过程中,上下人最关键也最危险。邱井年说,人往井下走时,如果控制不好牛,绳子退的太快,人会一下坐到水里,或者人撞两边井壁。人上来时,如果牛拉的太快,人也会撞井壁。“所以,驾驭牛也是个技术活。”

  吐鲁番市旅游文物局局长王明军和记者说,“内地大江大河治理,是在地面,而我们坎儿井的治理是在地底下,全凭人一点一点掏捞,辛苦着呢。不过,他说,此次吐鲁番市14个掏捞队都配备了齐全的设备,“是有史以来装备最精良的”。而且均是有经验的老人担任掏捞队队长。以前农民自发掏捞,没有安全设施,“安全事故自然多。”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